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十佳医师” 揭晓,他们以仁心仁术诠释医者担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8:03:00    

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湖南省人民医院评选出“十佳医师”

仁心仁术 医者情怀

杨云龙 周瑾容 张维夏

一颗枕戈的心,深夜值守,点亮生命的灯;

一身铅衣战袍,毫厘之间,延续生命的跳动;

一双灵巧的手,刀光“镜”影,抚平伤痛疮痍;

一沓影像胶片,剖析黑白,找出症结所在;

一双火眼金睛,见微知著,解读镜下万千世界。

上善若水、业精于勤,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医生。

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湖南省人民医院“十佳医师”出炉。他们用仁心仁术,彰显医者情怀。

邹彬镔:以专业之力为生命续航

“15岁到18岁,我向死而生,从病魔的脚下逃出生天。19岁到21岁,我不辍前行,从书本的扉页里写出未来……谢谢白衣天使们,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10多天前,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邹彬镔收到一个患者发来的感谢信,还有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她说:“短短几句话,承载的不仅是患者的感谢,更是对我们医师的认可和鼓励。”

患者小华(化名)中考前因反复发热就医,最后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组),在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接受了血细胞分离单采去白细胞治疗和化疗,后来又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后,她的病情完全控制,终于康复重新走进校园。今年,她成功考入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深耕血液内科11年的邹彬镔,年均救治患者500余例,精准应用靶向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专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全程化管理,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含SCI论文3篇),持续推动临床实践与科研融合。她说:“从医是我毕生信仰。11年来,我始终践行‘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的初心,将患者需求置于首位——尊重隐私、倾听诉求、换位思考,为每位患者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

在她眼里,医患是战友,更是亲人。邹彬镔坚持用倾听化解焦虑,以陪伴传递力量,既关注疾病治疗,更重视心理支持——因为一句鼓励、一次深谈,都可能成为患者穿越黑暗的光。

“生命重托,不敢有负。”邹彬镔恪守医德红线,廉洁行医。面对危重症患者,她以责任心与专业力守护生命关卡,助力无数患者转危为安,她说:“收获的每一句谢谢都是我前行的动力。”

周鹂婕:呼吸之间,亦是生命之答

凌晨3时的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生命体征检测仪的滴答声与呼吸机的节律交织成一首无声的夜曲。这里,是湖南省人民医院接近生死场的“前哨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从常见的肺炎、哮喘到凶险的肺癌、呼吸衰竭,无不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变能力。每一天,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周鹂婕和同事,以精湛技术为支撑,以创新探索为驱动,奔跑在守护生命第一线。

做一名能让患者自由呼吸的守护者,周鹂婕已在这个岗位上守望了10年。10年中,她总是洋溢着青春的自信和热忱,无畏逆行,迎难而上。

“不着急,我们慢慢来……”前段时间,70多岁患有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李先生,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顺利完成6分钟步行实验。“刚来医院时,李先生基本只能躺在床上。”周鹂婕说,科室团队对李先生进行综合评定,为其采取呼吸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并为他制定规范的呼吸康复训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重症患者,慢性基础疾病多,病情发展难以预判,每天白加黑、穿梭于患者的病床前便是周鹂婕的日常。“注重细节,主动服务,有时候患者无意间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发现蛛丝马迹。”周鹂婕说,多看多了解,事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一言一行间,彰显医者风范;一颦一笑间,给予患者以家的温暖;一呼一吸间,共创生命的奇迹,这便是周鹂婕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呼吸之间,亦是生命之答。”周鹂婕说,当黎明破晓,监护室的窗帘透进第一缕阳光时,那些平稳的呼吸声便是对生命的礼赞。

郑庆:让更多人“老有所医”

8月14日10时许,湖南省人民医院天心阁院区老年医学科门诊,老年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郑庆正为患者看诊,她一边为患者测量血压,一边询问着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

“老年病有几大特点,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病情隐匿、主诉不明确、症状不典型,对诊断、治疗、护理都有更高要求。”说话和和气气,做事不徐不疾,时常面带微笑的郑庆说,对老年医学科医生而言,“一专多能”是基本要求,除了要熟练掌握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康复、营养等多学科知识、高超的诊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有爱心,从老人的器质性疾病到情绪、心理都要关注。

“给老年人看病,绝不只是看‘病’,不能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为诊断。”郑庆说,前几天,一个老年患者来看病,自述“感冒、乏力”,经仔细问诊、查体,怀疑肺部感染,经过进一步检查,竟是肺癌前兆,“老年医学科医生看的从来不是单一的‘感冒发烧’,而是做整个健康‘交响曲’的调音师。”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开了很多药,哪些药可以精简,哪些药之间有重复,医生要综合考虑,在行医的过程中进行科普宣传。”郑庆说,老年医学科医生还要学会“一药多用”,对药物选择更多是做“减法”,以降低多重用药风险。

作为中国老年医学会老年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常委,湖南省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庆于2009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一病区工作至今,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发表SCI论文4篇,作为副主编参编专著2部;她带领团队承办了5届全国(湖南)老年病人才培训班。她说:“未来,老年共病、重症和慢病管理是发展方向,而大多指南、专家共识不一定适用于高龄患者,这是老年医学科医生的机遇,也是一大挑战,要让更多人‘老有所医’。”

黄洁柔:从医要修“技术”,更要修“心”

清晨7时30分,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中颐楼走廊,脚步声比晨光更早抵达。黄洁柔的身影出现在风湿免疫科病房。那里,总有患者早早等候,带着期盼,也带着信赖。

初一见面,很难将这个有着圆圆脸蛋、笑眯眯的女生,跟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联系起来。风湿免疫疾病复杂多样,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且可累及皮肤、肾脏、血液、呼吸等多个系统损伤,与多个学科交叉渗透。这对于学医者而言,意味着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以掌握更全面的医学知识,黄洁柔“偏向虎山行”,毅然进入了风湿免疫学领域。为了摸清这只“虎”的真面目,她积极进修、不断探索,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作为省预防医学会风湿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黄洁柔协助主委饶慧成立省预防医学会风湿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并承办省级学术会议2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提升科室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她还在科室担任了药物临床试验秘书,现已顺利对接并进行药物临床试验7项、IIT研究2项,提高了团队的临床试验水平。

她录制“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的保健操,定期到社区及基层医院进行科普宣讲,并多次在学术平台分享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的病例。目前,她致力于风湿免疫疾病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核心及SCI期刊上发表。每当科室来了外国留学生,她不辞辛劳地带教。

从医是一场修行,不仅要修“技术”,更要修“心”。黄洁柔说:“医师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职业,需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把患者放在心里,造福于患者。”

刘丹:因为热爱,她在“冷门”科室一干就是15年

“孩子什么时段咳得最厉害?”“用过什么药”……8月16日,省人民医院小儿哮喘门诊,儿童呼吸与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刘丹详细询问患儿家长。

一直以来,因儿童年龄小、沟通难,工作繁琐细致,一般医学院毕业生都不愿去儿科。但刘丹喜欢孩子,学医开始就立志做孩子生命的保护神。从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她一干便是15年。

“让更多的患儿摆脱病痛的折磨,这是我的使命。”刘丹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哮喘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儿童哮喘知识,刘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湖南省各基层医院进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规划培训,提升当地儿科医护人员的诊疗能力。同时在“世界哮喘日”“世界过敏日”等,去长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小区义诊,并科普儿童哮喘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儿童哮喘能治愈吗?”“用药有副作用吗?”“平时没事,总是感冒后发作,这种情况怎么用药?”……下班了,刘丹掏出手机,登录湖南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一堆信息冒了出来。“不少外地的患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到医院来看病,会在网上咨询。”刘丹说,每天下班后、睡觉前,她都会在线上回答各种咨询,“不管多晚,只要有人询问,我都会回答,这已成为我的习惯。”

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把攻克疾病当作“自己的使命”,正是这份热爱与初心,让刘丹成为患儿和家属眼中的“知心阿姨”。

王慧玲:患者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红医生”

“甲状腺乳腺结节操,每天坚持运动21分钟”……说起湖南省人民医院乳甲外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王慧玲,大家脱口而出:“那个经常发科普视频的‘乳甲外科主任玲姐姐’嘛。”

她的视频号总流量已有7000多万,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她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从黑龙江漠河、天津等地“打飞的”到长沙找她做手术的。

参加工作22年,擅长乳腺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在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及乳腺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方面有较高造诣的王慧玲,进入乳甲外科算是“半路出家”。

“我是从普通外科转入乳甲外科的。当时,我一直在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王慧玲说,因为她母亲曾患乳腺癌,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患有乳腺、甲状腺疾病,而这是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于是,我决定做一个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小医生’。”

自2021年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建立乳甲外科二病区以来,王慧玲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先进技术,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参与多项课题,还研发了“腔镜拉钩提拉器”“甲状腺抓钳”等器械,申报10余项国家新型实用型及外观型使用专利。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慧玲带领团队举办了15期培训班,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乳甲外科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带领他们做手术;她在“见微知著 经腋术精”平台直播50多台甲状腺手术,观看人数200多万;到社区、乡镇进行科普宣讲、义诊,为居民免费筛查乳腺、甲状腺疾病。

“医生是一个容错率很低的职业,医生这条路,道阻且长,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王慧玲说。

李震:守护男人“生命腺”

近日,86岁的易爹爹走进湖南省人民医院泌尿一病区医生办公室,打开一幅亲手写的书法作品要送给李震医生。“李震医生太好了,不但给我治病,对病人还好贴心、好亲切的。”得知李震正在下乡,在其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易爹爹跟李震通话表达了感谢。

对此,湖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生、医学博士李震说:“这既是一份肯定、一份信任,同时是一种无声的鞭策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前列腺癌是世界范围内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每一例前列腺癌都存在个体差异,需因地制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前列腺癌患者病程较长,且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不断变化,需长期密切随访,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看诊时间是在周末,将极大地方便患者及家属就医。为此,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于2024年9月起,开设前列腺癌专病门诊,由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专家李震博士主诊。“前列腺癌专病门诊开诊以来,已接诊病患1000余人次。”李震说。

为患者看病之余,李震深耕前列腺癌临床研究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获得2024年度长沙市杰出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申报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此外,李震创建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前列腺癌精准诊疗及分子机制研究创新团队”,聚集了泌尿外科、检验科、肿瘤科、中心实验室等多学科青年骨干人才,打造从“前列腺癌精准诊疗(临床早筛早诊)—晚期前列腺癌耐药(探机制/寻靶点)—设计特异性小分子化合物(临床转化)”三方面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前列腺癌在真实世界中的重要问题并提高攻坚能力。

李佳:肝胆相照,“胰”路前行

无影灯下,一台手术动辄三四个小时,长则八九个小时,这便是肝胆胰脾外科“又苦又有挑战”的日常。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六病区(胰脾外科)有一支团队,在肝胆胰脾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李佳副主任医师便是这支团队的一员。

“肝胆胰脾外科手术,大多是复杂、高难度的,许多患者病情来得急且凶,对科室人员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更高。”李佳说,每场手术前,科室会组织讨论,力求细致全面,寻找最佳手术方案;手术完成后,科室组织“复盘”,多角度分析手术过程。通过多场讨论交流会,科室团队成员更默契,手术质量与安全也不断提升。

李佳还有一手绝活:术前绘图。“患者大部分都是对自身器官结构毫不了解的普通人,有些患者在听医生的讲解时,常常会觉得没听懂、不理解,有的患者还会怀疑医生是不是在欺骗自己。尤其是年纪较大的老年人,用绘图的方式为他们解释疾病的成因、结果以及治疗过程,包括手术怎么做、术后注意什么,会让他们理解得更加透彻,能在短时间、快速打消手术顾虑。”李佳说。

李佳曾获2021华南肝胆胰手术视频大赛胰腺组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手术展演暨“中华外科金手指奖”肝脏领域优秀奖,以第一作者发表临床相关SCI及CSCD论文12篇,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项,参编《术中超声在胆道外科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肝脏外科术中超声基础》《胰腺外科手术笔记》等专著。

“医者三把刀:柳叶刀要精,带教刀要实,仁心刀要暖。”这是李佳从医路上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核。

王圣淳:在骨骼与肌肉间编织生命的韧度

在骨骼与肌肉交织的故事里,骨科医生像精心勾画着患者身体结构的“修骨神匠”,精心编织着生命的韧度。

“我们为患者缝合了4根血管、2根神经、11根肌腱、1根骨头。”几天前,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骨科七病区医师王圣淳和同事,在科主任盛斌的带领下,历时8个小时,成功为一名严重创伤患者进行了手术。据悉,患者使用机器切瓷砖时,手臂几乎被切断,被送到附近医院。因病情危重,当地医院建议患者转至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术后,患者血运已恢复正常,正在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血管吻合手术讲究‘精、准、快’。”王圣淳说,近年来骨科七病区勇于探索并不断完善显微外科技术,在显微镜下血管吻合、桥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关节转向创伤,前辈和同事们给了我很多指导。”王圣淳说,为了精湛技术,一有时间他就在显微镜下缝合鼠尾动脉,约15厘米长的小白鼠尾巴被切成10段,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用比发丝还细的针进行血管缝合。这样的缝合训练,他每周都会进行三四次。

“鼠尾上的动脉血管,最细仅0.2毫米,缝合后通畅率达到99%以上才算合格。”王圣淳表示,人体断指再接包含动脉、静脉还有神经的连接,手术只能一次性成功,因此操作练习极其重要。

作为骨科医生,不仅手上要“拿得起来”,技术要过硬,更要对得起患者。“我们不只是看病,更多是对自己职业的坚守和执着,为每位患者重新找回生命的尊严!”王圣淳说。

彭洋:做有温度“用药守护者”

在很多人眼里,药师只是负责在窗口发药。其实还有一种药师,穿着白大褂,每天跟医生护士一样穿梭于各病房,他们便是临床药师,是医生的好帮手,是病人的好顾问。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副主任药师彭洋,就是这群“用药守护者”的一员。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药师不仅负责药品的供应保障,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每日查房、病例讨论,从药学专业角度为医生提供用药方案建议,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等。”彭洋说。

两个月前,一名8岁的化脓性髋关节炎患儿,在5次手术的煎熬中,遭遇蜡样芽孢杆菌侵袭——反复高热如烈火灼身。患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后,专科临床药师在日常查房中给予重点监护,并主动联系检验科,共同努力获得药敏结果,针对目标病原菌调整用药方案。当精准用药让孩子体温回落时,那不仅是数据的正常,更是一个家庭重燃的希望。

“2024年,我们临床药师团队累计参与患者会诊4000余次,通过药师会诊、巡诊提出用药优化建议5000余条。”彭洋说,临床药师在预防用药错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专业干预,为患者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

作为湖南省药学会科学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沙市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彭洋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余篇;2024年下半年申报开展新技术项目一项,积极推进基因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用药;作为药盾公益湖南省人民医院工作站联络人,彭洋组织临床药师志愿者开展“关爱老年用药健康”等用药安全科普活动,积极参与长沙市药学会各项药学服务活动,被评为2024年度“最美药学科技工作者”。

临床药师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以专业守护生命,用真心温暖患者。”彭洋说,这是对临床药师职业精神的最佳注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