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护士长刘春花:15个病区的“暖流”中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9:12:00    

新疆网讯(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每天行走2万步,管理15个病区,她如何成为医护患心中的“定海神针”?从5厘米深的伤口到断臂男孩的眼泪,她为何总在“多管闲事”?

7月23日九点半,记者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大科护士长刘春花的办公室。她正翻阅着一叠厚厚的资料。“昨晚梳理完的,今天得把几个重点科室的巡查计划再细化下。”她说。作为掌管着横跨整栋楼、15个病区的“大管家”,刘春花的每天都像是一场与时间和需求的赛跑。

诊室里的“搭把手” 让康复之路多份暖意

10点,记者跟随刘春花来到了伤口造口门诊。这里已有几名患者在等候。刘春花熟练地完成手部消毒,然后询问当班护士:“今天忙不忙?人手够不够?材料都充足吧?”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并未离开,反而开始操作起来。

“刘护士长,您又来了!”一名趴在治疗床上的老人和她打招呼。这名老人在当地医院完成手术后,因家中护理资源有限,导致伤口严重感染,几近束手无策。他辗转来到这里时,创面深达5厘米。“老人家,恢复得真不错!这深度明显浅了。”刘春花仔细查看创面,轻声安慰,“这两天可千万别碰辛辣刺激的。”

她转头对护士说:“咱们要及时跟进这类患者的恢复情况,叮嘱他们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这个便民门诊已成为她自发、频繁支援的地方。她常说:“看到门诊忙,搭把手是应该的。让患者好得更快就是我们该做的。”

巡查路 目光所及,皆是牵挂

离开门诊,记者随刘春花开始例行巡查。她的脚步覆盖了医院的两栋楼。在血透室,她目光如炬,迅速锁定一位新入院的患者。“这位老师状态看着有点弱,监测频次要加强,多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她低声叮嘱护士长,专业而果断。

随后,行至口腔科,她脚步稍顿,对记者说:“昨天接到反馈,有名护士情绪有点波动,仪容也不太注意,我得找她聊聊。”她的职责是“二级管理”,解决下级护士长处理不了的难题,从患者安全到团队情绪,都在她的范围内。

行经脊柱外二科病区走廊时,刘春花望着几个奔跑玩耍的小病号,眼神忽然柔和下来。“看到这些孩子,总会想起去年那个断臂的小男孩。”她轻声对记者说。回忆就此展开:那个从喀什地区紧急转来的孩子,意外失去了手臂,因上路太紧急,来时孩子和母亲衣衫单薄,也没带什么生活用品。

刘春花当即在科室里发起倡议。“姐妹们都很热心,很快就凑了钱,给孩子买了合身的棉衣、营养品,尽点心意。”她说,“孩子很坚强,后来恢复得不错。能帮他们度过最难的那段时光,就值了。”

公益路 将爱播撒天山南北

巡查间隙,记者问起她成立的“医护志愿服务队”。刘春花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是依托我们医院平台,联合乌鲁木齐市道德模范工作室的力量做起来的。”她介绍,服务队汇聚了院内像她一样热心公益的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学校、养老院。

“送医送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健康宣教,特别是对孤寡老人、残障儿童、困难家庭。”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在偏远乡村义诊,为孤寡老人检查身体,在社区普及急救知识……“单打独斗力量有限,但聚沙成塔,就能为更多人点亮希望。”在她的带动下,这支队伍已壮大至百余人,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20时,记者结束一天的随访准备离开。刘春花则回到办公室开始整理今天的巡查记录。在她的笔记里规划着明日重点:哪个病区新入危重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白天发现的仪器小问题协调进展如何……

跟随刘春花的一天,脚步匆匆。她的工作范围,早已超越传统护理的边界。用脊柱外二科护士长常玉萍的话说,门诊里,刘春花是主动补位的志愿者;病房间,她是明察秋毫的管理者;困境前,她是雪中送炭的暖心人;公益路上,她是凝聚团队的带头人。“她是我们的榜样,她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护理能安抚病人,也温暖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