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与羊城晚报联合主办“科学减重、健康同行”健康广东系列科普直播。
8月13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宏、儿童内分泌与健康管理科主任谢海瑞做客直播间,聚焦的话题为“儿童肥胖:是营养过剩还是代谢异常?”让我们一起了解如何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现将直播间的精彩内容与读者分享。
Transparency
问题1:目前,我国儿童肥胖的情况如何?
谢海瑞主任回答: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的患儿是越来越多了,根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成年人的超重率已经达到了34.3%。肥胖症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6.4%,也就是说,有近1/3的成人是超重的,近1/5的成人患有肥胖症。
青少年肥胖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这个统计显示,6-17岁的青少年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的患病率分别已经达到了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也分别达到了6.8%和3.6%,也就是说6岁以上的孩子,有近1/10是存在体重问题的。
我们科门诊也经常会遇到肥胖儿童,在我印象当中就有一位8岁半的男孩,他从六岁以后就开始体重猛增,现在体重是57公斤,但身高只有1.33米,体脂指数也就是BMI已经达到了五个标准差,体脂率已经达到了51.7%,腰围身高比是0.67,属于中心型的重度肥胖。妈妈也开始感觉孩子走路都呼吸困难,她担心孩子的健康出了大问题,所以就带来诊室看诊了。
问题2:儿童肥胖症导致代谢异常有哪些危害?
陈宏主任:儿童期代谢异常若不及早干预,将显著增加成年后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我们观察到,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伴随而来的是儿童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上升。代谢综合征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以肥胖为核心,合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一组相互关联的代谢紊乱。
如何早期识别孩子的代谢异常?关键在于关注以下两方面:建议定期筛查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比值。可观察体征包括有:颈部黑棘皮症,这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皮肤标志;腰围超标,这是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以及血压升高。
同时,体重异常增加(即使饮食控制),这是需要高度警惕代谢问题的信号。
问题3: 肥胖儿童如何减肥?最新指南有这些干预建议!
陈宏回答:2025年儿童代谢综合征临床防治指南核心要点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本指南首要推荐生活方式干预 作为防治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基石,强调以下关键措施:
科学膳食管理:均衡规律,坚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必须每日吃营养充足的早餐 ,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奶/动物性食物、豆/坚果中的至少3类 ,确保食物多样化和营养素丰富。
食物选择:
推荐低GI饮食、高蛋白饮食。零食应适量选择富含营养的食物。在外就餐注重合理搭配,限制高盐、高糖、高脂菜肴 ,做到清淡饮食。杜绝挑食、偏食、暴饮暴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积极身体活动,每天累计至少 6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以全身有氧活动为主。
每周至少3天 需包含高强度活动。活动形式应多样化,每周至少3天 进行增强肌肉力量(抗阻训练)和骨骼健康的运动。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我们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限制每日屏幕时间(看电视、手机等)少于2小时。同时保证充足规律睡眠: 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长,对生长发育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营造支持积极身体活动的环境。
在药物治疗上,严格把控
问题4:小胖墩是如何养成的?
谢海瑞主任:儿童肥胖本质是长期能量摄入超标与消耗不足的失衡 。其形成涉及四个相互强化的核心机制:儿童胃容量仅为成人1/3-1/2,但“光盘奖励”等文化常迫使儿童摄入成人
身体活动断崖式下跌,课业压力挤占约60%清醒时间,日均有效中高强度运动普遍不足30分钟 。另外,长时间
零食选择不当与成瘾循环:日常热量来源近30%来自高糖、高脂加工零食(如含糖饮料、薯片、蛋糕)。一瓶500ml含糖饮料≈14块方糖,却几乎不提供饱腹感 。糖油混合物强力刺激多巴胺分泌,诱导渴求与成瘾性进食 (“越吃越想吃”)。正餐后的胰岛素剧烈波动 ,恰在餐后2小时左右(与高GI饮食触发的低血糖时间点重合)诱发强烈的零食渴望 。恶性循环形成: “饱了还想吃 ”的模式由此固化。
睡眠剥夺与压力激素紊乱,小学生睡眠不足9小时时,饥饿素水平上升约25% ,瘦素水平下降约15% ,共同驱动对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高糖食物)的异常食欲 。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醇持续分泌,直接抑制脂肪分解效率,促使儿童通过高糖食物寻求情绪安抚 (情绪化进食)。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强化,构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链,早期识别并针对每个环节进行干预,对于阻断肥胖进程至关重要。
策划|龚丹枫 马彦 王倩
统筹|黄海昀 张华 廖俊杰 韩羽柔
文|记者 张华
主持|陈宏
执行|张华 廖俊杰 蒋梦娜 聂俗琴
导播、拍摄|唐德荣 赵厚旺
海报、直播包装|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