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丽娟 陈宁 淼淼(实习)
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青年党员的身影始终闪耀着担当之光。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关王庙乡杨桥村的青年党员陈艳凤,毅然告别城市繁华,将青春热血播撒在故乡土地上,创办服装厂织就了乡邻的就业梦与增收路。
33岁的陈艳凤,自2015年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扎根杨桥村从事基层工作。从党建公益岗到村委会计兼妇联主任,她负责放管服便民服务、村务公开等多项工作。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她始终牵挂着村里一群特殊群体——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和老人。
“工作这几年,我留意到许多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一直想着能为她们做点什么。一次偶然和朋友交谈时,得知创办代加工服装厂是个可行的方向,便与丈夫商量,最终在杨桥村委后院办起了厂子。”陈艳凤说。
村民冯海霞是首批受益人之一。公公患脑出血、未缴社保,孩子年幼,这个曾因家庭重担被纳入监测户的家庭,在陈艳凤的帮扶下迎来转机。冯海霞说,让她特别感动的是,陈艳凤听说她在家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孩子,没有办法上外地打工,就赶紧联系到了她,给她安排到厂里带薪学习。现在她既能顾家,又能挣生活费,家里压力减轻了不少。
然而,创业初期,陈艳凤夫妇作为服装加工界的“门外汉”,遭遇了重重考验。但为了村民的信任和对这份事业的追求,陈艳凤想尽了一切办法。
“创办服装厂之初,可谓困难重重。我和丈夫对服装行业一窍不通,甚至连电机开关的位置都不知道。我们俩就和员工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在摸索中积累经验。最艰难的时候,甲方回款滞后导致资金链断裂。为了确保员工工资按时发放,我们咬牙办理了商业贷款,又向亲友筹措,前前后后累计借款近30万元。”陈艳凤说。
这份坚守,让小作坊挺过风雨。如今,服装厂已从几台缝纫机的小作坊,发展为设备齐全、产销稳定的加工厂,产品涵盖男女内衣、童装等针织品类,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3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至3000元,“留守妇女”变身“车间能手”,闲置劳动力转化为发展动力。陈艳凤以党员的初心和创业者的魄力,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路上的榜样。
杨桥村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何文俊表示, 陈艳凤怀揣党员初心,勇担创业重任,以魄力激活乡村发展‘引擎’,带领乡邻拓宽增收路,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杨桥村当之无愧的青年榜样。(编辑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