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刷到“不要结婚生孩子”,已婚女性刷到“女人管钱天经地义”,已婚男性刷到“女性太强势会败家”……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算法制造对立、塑造信息屏障,阻碍了不同圈层的人们理性交流。
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喜欢宣扬自己的观点,并渴望能找到同频共振的人群。这本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上,算法不关心对错,只关心流量。一旦某个观点、某个词汇有了热度,用户看到并点赞之后,算法就会不断推送这些内容,形成强大的“回音壁”。如此反复,这些单维度的观点,就会在脑海中不断固化,以至于观点越发对立、舆论场越发撕裂。
这种信息投喂,对“互联网难民”危害尤甚:一些信息洪流中的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长期处在低频、单线程的社交环境中,他们认识互联网世界的方式,除了微信可能只有某个短视频平台,只获取自己“应该”获取的信息,长此以往,当真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信息过载的时代,算法的确能简化筛选流程,提高信息选择效率。但算法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算法推荐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不仅侵蚀个人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削弱社会信任,甚至威胁隐私安全。如何守住算法向善的底线,成为网络治理亟待破解的难题。
对于滥用算法的危害,有一个段子非常精妙:互联网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当算法介入之后,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和肯定,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段子虽短,意涵深远。算法本身中立,但算法的规则制定、模型设计、数据分析等并非完全客观;算法固然是商业秘密,但算法应用涉及的往往是社会公共利益,滥用算法危害的是千千万万用户的合法权益。
别让算法成算计,就要真正打破算法“黑箱”。算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一次技术的重构,也是一次价值的对齐。我们期待,算法推荐机制能够不断优化,探索出多元化的“破茧”路径,搭建起一座向善向上、多元包容的桥梁。(李晓星)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