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着孝敬爹妈是自家的事,哪还想到村里能给戴大红花、发证书!不光讲孝道,现在村里办事讲法治、重德治,连垃圾咋分类都有人教,这日子过得特透亮!”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庆祝“道德银行”成立两周年的活动现场,刚领完奖的村民姜宝成扶着年迈的母亲,脸上洋溢着自豪。
这幅由“德治”浸润、多方共治滋养的乡村新貌,正是阜新市以党建为引领,创新贯通自治、德治、法治、慧治、共治“五治融合”新实践的生动写照。
“小积分”撬动“大参与”
“帮老人完成一次高龄认证积3分,打扫院子积5分……”网格员刘妍帮助80岁的周大娘做完认证后,熟练地在本子上记录着积分。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小新立屯村的“互助养老积分超市”,洗衣液、粮油等物品旁都标着积分值,这套积分管理制度已在阜新8个试点村推广。
“护环境,讲诚信;孝父母,睦相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双城子村把村规民约编成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通过村务公开栏、大喇叭、微信群广泛传播。
“过去谁家门前乱堆柴草,村干部磨破嘴皮也不一定好使。”看着如今整洁的村道,村书记韩秀环笑着说:“现在网格员一提醒,村民自己就收拾利索了。”这份村民共商的“土规矩”,已然成为规范行为、淳化民风的有效载体。
阜新市将村规民约巧妙融入乡村日常治理。人民网记者 孝媛摄
乡村治理,村民是主角。阜新市聚焦激发居民主体意识,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截至目前,已有13个试点村陆续更新修订村规民约,将“爱护公共环境”“诚实守信”等理念转化为具体条款,来提升村民自我约束和管理意识;10个村精心设计制作便民卡,整合多方服务资源,实现了政务服务、生活保障、生产需求“一卡通联”;14个村整合登记70个村委会下设委员会、43个村级组织、23个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基层自治力量,提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这股源自群众的活力,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不竭动力。
好榜样引领新风尚
“村集体每年拿出部分收入奖励优秀学子,春节还给全村65岁以上老人发‘暖心礼包’。”在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修缮一新的村史馆里,一张红彤彤的“励志奖学金”榜单格外醒目,近三年村里考上本科的17名学子的名字都在上面。村书记丁洪磊表示,这份榜单,也成了村里崇文重教、敬老孝亲的乡风标杆。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今年71岁的陈雪飞和几位老伙伴每天清晨都会拎着水桶、扛着扫帚走上村道,义务浇水、除草、清扫。在村里即将启动的“最美农家”“致富之星”评选中,陈雪飞的名字赫然在列。
种植能手为村民支招,改进葡萄种植技术。人民网记者 王斯文摄
一直以来,阜新市注重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教化、引导、凝聚作用,在各试点村普遍建立“身边好人”“模范村民”等分层分类的选树机制,通过村民推荐、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程序,确保榜样选树的公信力。
“别的奖励都不重要,我最在乎的就是那朵大红花!”陈雪飞边浇水边笑。和陈雪飞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丁洪磊告诉记者,将精神荣誉与适当物质激励、社会礼遇相结合,可以让朴素的荣誉感激发持久的前进动力。
“三位一体”解纠纷
“这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问题争了挺长时间。”网格员刘景才指着划清界限的地块告诉记者,“多亏法官及时到场,带着卷尺现场丈量确权,半天就把‘疙瘩’解开了。”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由法官、民警、专职调解员组成的专业力量是田间地头的“常客”。以前靠“人情调解”,现在就按规矩办。这种主动排查、提前介入的模式,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土地、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矛盾,阜新市创新建立网格员“未诉先办”“阜政通”接诉即办、“吹哨报到”统筹促办的“三位一体”法治体系。同时,推动法治力量下沉,将2599名民辅警、员额法官、人民调解员等专业人员“定岗、定责、定人”编入网格,实现法律服务阵地前移、专业力量直达基层。
数据“跑”出高效率
“这个井房破损,已安排维修人员前往处理。”在阜新市涉农民生重点项目监测监管平台上,乡镇水利专员轻点鼠标,给记者展示一处破损井房的位置、维修进展等详细信息。
为了实时监控各项民生工程进展,阜新市自主研发了该平台,目前已归集了全市7万多个涉农设施点位,并实时共享3万多眼灌溉井数据,在森林防火期可以迅速为消防部门提供最佳应急取水点位信息。
慧治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加速器。阜新市通过搭建智慧平台、汇聚海量数据、深化场景应用,让原本沉睡的数据“活”起来,让基层治理变得可感、可视、可控,推动治理模式从粗放向精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让惠民政策、公共服务能够精准滴灌到“最后一米”。
在建设镇双城子村,“厚道阜新·心中有你”融合平台深度应用于民生服务领域。平台构建了“精准识别-分类管理-闭环评估”的智慧帮扶机制,通过热力图直观展示全村329名低保人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分布,并为每位困难人员建立个性化电子档案,整合结对帮扶、政策享受、资金救助等全流程信息。
“比如这位困难残疾人,她的包保领导是谁,哪些部门给她提供了帮扶,享受了哪些政策,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建设镇民政助理刘斌指着平台上的一串数据介绍,“过去靠腿跑、靠笔记,难免疏漏,现在数据跑路,服务更精准、更及时,更能帮到点子上。”
多方联动助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除了依靠乡村自身力量,更需汇聚八方“共治”的合力。阜新市统筹26家民生部门资源向25个试点村倾斜,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政策、资源、服务、人才向乡村一线集聚。
阜新市组织医疗机构送医进村,为村民义诊。阜新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阜新市科技局土壤特派团为药材种植园“把脉问诊”,市民政局支持的村级养老活动室里笑声阵阵,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村里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梁镇东梁村就是集众力助振兴的缩影。
“以前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部门各干各的,资源分散,现在大家真正拧成了一股绳,共同为乡村振兴而努力。”东梁村村干部崔英峰谈起村里的变化,言语中充满了振奋,“技术有支撑、产业旺起来、设施更完善,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东梁村正焕发新的活力!”
自治聚民心,德治树新风,法治明底线,慧治提效能,共治汇合力,阜新正以“五治融合”的创新实践,描绘产业强、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