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维护广大老年消费者的利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就日常监管中发现的一些违法行为,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理性看待养老保健品,切勿上当受骗。
要警惕虚假宣传陷阱
包括:夸大功效宣传:一些商家声称其养老保健品具有治疗疑难杂症(如癌症、糖尿病等)的神奇功效,误导消费者认为仅靠服用保健品就能治愈疾病,从而放弃正规治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保健品不得宣称具有治疗功效。比如:根据《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要求,保健食品标签均应醒目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老年朋友务必牢记,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治疗。
虚构产品成分:商家虚假标注产品成分,夸大有效成分含量,或者声称含有珍稀、高科技成分以抬高产品价格。但这些所谓的特殊成分往往未经科学验证,甚至根本不存在。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
虚假案例诱导:通过编造或盗用他人的成功案例,如“服用某保健品后,多年顽疾一朝治愈”等故事,并配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在广告宣传中大肆传播,诱导老年消费者跟风购买。
要警惕销售欺诈手段
包括:会议营销套路:不法商家通过组织所谓的“健康讲座”“专家义诊”活动,将老年人聚集在特定场所。在活动中,以情感拉拢、专家背书、现场促销等手段,让老年人在短时间内冲动消费。此类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判断。老年朋友遇到此类活动,要谨慎参加,建议与家人商量。
免费试用诱惑:以免费试用保健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与。在试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暗示产品效果显著,使老年人产生依赖心理,进而诱导其购买价格昂贵的产品。但实际上,免费试用的产品可能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亲情营销迷惑:一些销售人员对老年消费者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以“亲情”为幌子,获取老年人的信任后,再推销高价保健品。老年朋友要明白,这种过度热情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商业目的。
虚假优惠骗局:一些商家以“限时促销”“最后一天”诱导老年人冲动消费;先抬高价格再打折,号称“跳楼价”“骨折价”,实则价格未降反升。 理性消费需注意哪些?
●查看产品资质
购买养老保健品时,务必查看产品是否具有正规的批准文号、技术要求等资质信息。正规的保健品在产品包装上会清晰标注相关信息,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核实。无资质或资质不全的产品,千万不要购买。
●了解自身需求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保健品,不要盲目跟风购买。不同的保健品具有不同的功效,例如补钙的、调节血脂的、增强免疫力的等。在购买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营养师,了解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该类保健品以及适合的剂量。
●选择正规渠道
建议在正规的药店、超市、保健品专卖店等场所购买保健品。这些渠道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售后服务也较为规范。避免通过网络小广告、陌生人推销等非正规渠道购买,以防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留存消费凭证
购买保健品后,要妥善保留购物发票、产品说明书、包装等消费凭证。这些凭证是日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如发现购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遭遇欺诈行为,可凭借消费凭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