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军报记者寻根行丨踏访抗日根据地和英雄部队,探寻政治干部威信从何而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2 09:02:00    


记者踏访抗日根据地和英雄部队,探寻政治干部威信从何而来——

永葆“党代表”的纯洁光荣


■解放军报记者 钱宗阳 谢菲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官兵重温抗战故事。 詹丽红 摄


探访抗日根据地,记者被一张80多年前的老照片吸引了目光——


照片上,一位独臂八路军干部解开衣扣,露出右臂截肢处的切口,面对镜头,笑容灿烂而真诚。


失去手臂,却没有失去笑容。1944年,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敏锐地按下快门,捕捉到这动人一幕。


这张照片刊发后,很快引起轰动。透过黑白影像,人们记住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八路军政治干部——时任359旅718团政委左齐。


当时,他正带领全团官兵在南泥湾开荒。谈起这位独臂政委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故事,毛泽东赞叹他:“使战士们感动得不可名状”。


拿起锄头能生产,放下锄头能战斗。今天,穿过历史的烟云,再次凝望这张照片,我们在思考,也在探寻:新征程上,如何牢固立起政治干部形象威信?


“一个359旅,3位独臂政委”——

讲信仰的人,更要有真信仰


在南泥湾的山水间追寻,记者被另一张老照片深深触动:3位合影者,加在一起只有3只手臂。


这3名同志——晏福生、左齐和彭清云,都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也都曾在359旅担任团政委。后来,他们3人都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一个359旅,3位独臂政委;半生独臂,一生许党许国。”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政治干部集训期间,这张合影拨动着大家的心弦:政治干部靠什么立起威信、播种信仰?


“晏福生17岁就到安源煤矿当矿工,不久后便接触革命思想。”课堂上,支队领导娓娓道来,“是马列主义,为他点亮了前行的火炬。从此,他一生戎马、忠贞不渝,用实际行动带领官兵听党话、跟党走。”


长征中,时任红六军团第16师政委的晏福生带队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右臂不幸被炸伤。为了不影响其他战友突围,晏福生命令警卫员带着文件和武器追赶部队,自己挣扎着爬到山下,躲进一座破窑洞里。


“真正的忠诚,是向死而生的勇气,也是矢志不渝的追随。”支队领导介绍,后来,晏福生将右臂用布吊在胸前,忍着巨大伤痛,历经艰险找到部队。当时,部队以为他早已牺牲,已经开了追悼会。归队后,因伤口感染恶化,他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


1941年,晏福生随第359旅进驻南泥湾垦荒。虽然只有一只手臂,但作为团领导,他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生产英雄”,用行动示范了“党叫干啥就干啥”。


“说自己信的,做自己说的。政治干部的威信,来自一个‘真’字——对党和人民真忠诚,信真理,说真话,办真事,动真情。”支队领导感慨道,“对政治工作威信伤害最大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忠诚。如果政治干部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装裱忠诚,威信就无从立起。”


追寻3位政委的人生,记者读懂了忠诚与信仰的至真至纯。


晚年时期,回忆起伏击日军、手臂中弹后依然带队冲锋的经历,彭清云老将军云淡风轻:“战士们都看着你呢,我要是退下来,就意味着失败!”


参加长征前,左齐一心革命,在受到诬陷被逮捕关押时,仍坚信真正的革命者“不能因为受了委屈就不革命了”“死我也要跟着红军走”。后来,当他听到旅长王震传达为他平反的决议时,这个没有因为断臂而流泪的铮铮汉子,不禁潸然泪下。


“大地穿上云的衣衫,洁白美丽的母亲啊,请不要伤心,你又添了一个断臂的儿男……”采访中,一名参加集训的政治干部,动情朗诵左齐用左手写下的诗歌。


当年,为了继续战斗,左齐坚持练习左手执笔、左手拿枪……哈里森·福尔曼为左齐拍摄的照片中,就有一张是他在独臂操作重机枪。


革命胜利后,组织考虑到左齐的身体状况,打算让他留在城市工作,但他选择率部翻越祁连山、穿过大沙漠,扎根新疆一干就是20年。


“作为讲信仰的人,左齐做到了有真信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带的队伍又怎能不信服、不追随?”望着眼前沧桑巨变的南泥湾,遥想老将军风餐露宿的大漠戈壁,带队参训的支队领导不禁感慨。


“抗战期间,身先士卒的政治干部比比皆是”——

把“最好的政治工作”做到最好


从首都出发,高铁在“雄鸡”版图的“颈部”拐了一个大弯后,记者踏上了一片富饶而曾经多难的土地。


一个辽东湾,半部近代史。130年前,一纸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这片大好河山沦入敌手。


半个世纪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关东军的旗帜终于在旅顺港降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历史,为何能拐过如此一个大弯?


一路追寻,记者收获许多答案。其中之一,正如驻守于此的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领导所说:“两场战争,日本面对着截然不同的两支军队。”


走进该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室内鲜红的战旗,将记者的思绪拉回到那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


平型关大战打响后,时任指导员杨俊生和连长曾贤生分别带队发起冲锋。战斗中,连长身陷重围,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指导员负伤后,坚持指挥战斗,带领官兵誓死不退,战至最后,全连只剩下30余人,最终赢得胜利。


“政治干部的威信,是在战场上用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现场介绍的该连栗指导员感慨地说。


出辽东、过燕赵、入三晋,沿着象征八路军115师的115级台阶拾级而上,记者来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个已经破旧开裂的皮挎包,这是115师独立团一营教导员张文松使用过的。担负阻击任务时,他借住在当地儿童团团长孟德海家中。奔赴战场前,张文松把自己心爱的皮挎包留给了孟德海。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别。


解说员介绍,抗战期间,像杨俊生和张文松这样身先士卒、带伤战斗甚至牺牲的政治干部比比皆是。


在纪念馆正对面,有一块小台地,这里正是平型关大战中争夺最激烈的地方——老爷庙,也是开国将军吴岱生前常常回忆的地方。


战况胶着时,时任115师686团政治处干事的吴岱临危受命,代理三连连长兼指导员,率领全连绕至山后,隐蔽接敌,配合三营一举夺占老爷庙。


那时,吴岱还不到19岁。如此年轻的政治干部在战场上靠什么赢得官兵信任?靠什么带着大家打胜仗?


追忆吴岱将军的军旅足迹,记者找到了答案: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


长征时,指导员把最后一把炒米和3根火柴留给吴岱和战士们,自己却永远倒在了荒无人烟的草地上。那一幕,让吴岱毕生难忘,更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政治干部的好样子。戎马一生,吴岱始终模范带头、冲锋在前,抗战期间被评为“模范团政委”。


威信因何而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


今天,这样的告诫,依旧振聋发聩。这些天,对照日前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全面肃清流毒影响 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若干规定》,“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所在旅组织政治干部逐条对照反思、查找差距。


“每次看到这串长长的名单,就更知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责任之重。”旅史长廊里,望着革命战争年代历任政治主官的名字,该旅领导眼中有自豪,也有崇敬——


湘江战役中,政委易荡平负重伤,誓死不当俘虏,开枪自尽;土城战斗中,政委赵云龙牺牲;长征途经黑水芦花地区时,政委谢有勋牺牲……他们的任职时间,有的仅1个月左右,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


重温光荣传统,该旅领导带头向官兵作出承诺:“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我是政委,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要立“官德”,莫立“官威”


“政治工作是‘良心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政治工作好传统、政治干部好样子”讨论辨析活动中,组织科干事刘天成的发言引起官兵强烈共鸣。


曾担任连队指导员的近3年间,刘天成和战士们结下深厚感情。如今,尽管他离开连队已近两年,很多战士还会经常找他聊连队日常、分享个人收获。


“我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喝过战士送的一杯奶茶、没收过一件土特产。”谈起和战士们的交往,刘天成坦坦荡荡、底气十足,“只要政治干部行得正,就能带领官兵走得正。”


政者,正也。战争年代,一名合格的政治干部,首先要公道正派。


这支部队的前身,来自八路军第115师。讨论辨析中,某营军官刘亮讲述了115师政委罗荣桓的清廉作风。


从秋收起义做“党代表”开始,罗荣桓从来不搞特殊化。战争年代,他总是和战士们风雨同行,一样吃用老墙土熬出来的硝盐,穿补丁摞补丁的破军衣,晚上钻草堆、睡门板。


经年累月的四处转战、居无定所,罗荣桓的身体落下了疾病。抗战胜利后,组织安排罗荣桓到苏联就医,并给了他一笔生活和医疗费。然而,这笔钱他没有用到自己身上,而是给在苏联学习的同志添置衣物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他分文未动,全部交给财务部门。


回国后,罗荣桓一家被安排住在哈尔滨市区一处宽敞的独立庭院。但他多次提出将这处庭院作公用。在他的坚持下,他和家人最终搬进了一套小房子。


作为一位战功卓著的政治领导干部,罗荣桓为何要在待遇上舍大求小?刘亮说,罗荣桓对家人的告诫,值得今天所有领导干部牢记:“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许多优秀政治干部毕生的品格追求。”刘亮深有感触地说,不正之风是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腐蚀剂。


长期在八路军115师担任政治干部的开国将军唐亮,曾当面向罗荣桓请教如何做好政治工作,罗荣桓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大启发。解放后,走上军队重要领导岗位,唐亮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一次,机关提出要帮唐亮一家负担订报费,他坚决不同意:“我是政委,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唐亮调到北京工作后,女儿唐军凯在南京没有房子,有关部门分了两室一厅的小套房给她。唐亮得知后,立即要求女儿搬离。


女儿起初不理解,直到与父亲一次长谈后,才懂得了父亲的想法:“他们那一代人,打下的天下是给百姓的,不是给自己子女的。”


唯自净者可以净人,唯身正者可以正人。政治干部铸魂育人,更要有纯粹干净的灵魂。这样的好作风好形象,在老一辈政治干部身上不胜枚举——


写下“谭政报告”的谭政一生清廉,得知女儿到商业部门工作,他写信告诫:“经手的商品金钱多,经济手续必须一清二楚,不能有差错,公家的东西,一点不能沾边,公私界限必须分清。”


曾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从不插手子女的入党、提干和工作安排。他给儿子改名“朱庶民”,劝勉他做普通老百姓,不能搞特殊,不能靠父辈的待遇生活。


“政治干部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诱惑考验也越大。”学习老一辈政治干部的人品官德,该旅领导深有感触,“树立政治干部威信要靠‘官德’而不是‘官威’,唯有自身正、自身强,才能真正把威信立起来,把部队带得虎虎生威。”


又是一年开学季,来自抗战英模连队的3位优秀指导员,同时登上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为电视机前的全国学子讲抗战故事、忆优良传统、话连队新貌。


站在大屏幕上的连旗前,“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栗指导员感觉到“千万双眼睛在看着自己”——那是来自先辈的审视,也是来自未来的注视。


“我们要像一颗星火,用自己的热量,点燃更多的星火!”栗指导员说。


(采访得到陶盾、詹丽红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重塑威信方能焕发威力


政治工作生命线怎样焕发威力?靠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有机统一。


政治干部威信高,政治工作说服力和感召力就强,作用和威力就大。回望抗日烽火,正是因为有一大批优秀政治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感召人带动人,我军政治工作才能威力倍增。


习主席指出,“我们做政治工作主要靠模范带头,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三分靠说、七分靠做,当政治干部既讲得出真理的深度,又做得到人格的高度,政治工作才能具备穿透力、感召力。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政治干部必须自觉实行彻底的思想改造、政治锻造、作风塑造,用自我革命的浴火涅槃,重塑形象威信,推动政治工作焕发更大威力。

请扫描二维码 浏览更多内容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