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张益游
1940年5月16日,湖北宜城长山,抗日名将张自忠在与日寇的激战中,身中数弹,倒在了这片他誓死捍卫的土地上。
从1980年起,张自忠的后人每年都会来到宜城缅怀,宜城每年也会举行纪念活动。
今年5月中旬,张自忠的外孙车晴、车临再次从北京赶赴宜城参加纪念活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采访,了解到他们与宜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一封“家书”从宜城发出
张自忠牺牲时,留下长子张廉珍和女儿张廉云。车晴、车临兄弟俩是张廉云的儿子,均已70多岁。
“外祖父牺牲的时候,我的母亲17岁。”哥哥车晴说,母亲对外祖父的感情很深,在她14岁的时候,也就是1937年,外祖父走上抗日战场,父女俩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大军发动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5日,奉命在襄河布防的张自忠部遭日寇包围,被迫退入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发动猛烈冲锋,下属多次劝张自忠撤退,但他誓死血战到底。
激战一直持续至16日下午,最终他身中数弹,不幸牺牲。
宜城市张自忠纪念馆收录了张自忠去世前43天发出的电报和信件,其中就有一封向家里发出的电报。
电报的时间是4月20日,思家心切的张自忠在电报中对自己的弟弟张自明说:“待一个月后可与瑜、云一同来也。”
“这封电报中的‘云’就是张廉云。这份电报可以说是张自忠将军生前发出的最后一封‘家书’。”该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可是,还没等到团聚,家人就收到张自忠牺牲的噩耗。
后人持续接力来宜城悼念
张自忠牺牲后,遗体葬在重庆北碚。
在宜城,他生前率领的部队为他立了碑。
2015年,为了纪念他,在原碑后面,宜城人民又新建了一座纪念碑。
新纪念碑高16米,中间有5米高的子弹装饰,代表张自忠将军于5月16日殉国。
“每每在重庆悼念完,母亲一定要来宜城。”弟弟车临说,从1980年起,这么多年没有变过。
为了纪念这位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宜城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
“每年都来,有的时候一年来几次。”2022年,母亲去世,车临接过接力棒。至今,他已经数不清楚来了多少次。
“宜城人民给了我外祖父真挚的爱。在这里,张自忠的故事口口相传。”车临回忆,2015年5月,兄弟俩回到宜城,看到长山脚下两条车道塞满汽车,一眼望不到头,都是自发来悼念的群众。
“1980年我母亲坐火车过来,在站台下车的时候,10多名工作人员上前迎接。看到那个场景,我母亲张廉云潸然泪下。”车临说,外祖父在这里保家卫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里的人民没有忘记他。
张自忠纪念馆的档案记载,张自忠在宜城牺牲后,为纪念他的英勇事迹,当时的宜城县一度改名为自忠县,百里长渠改名为荩忱渠(张自忠字荩忱)。
1982年4月16日,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将军的毛毯西装仅宜城收藏
宜城人民从未忘记这位民族英雄。在张自忠牺牲处长山,宜城人民为其修建了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在市区修建了张自忠纪念馆。
张自忠纪念馆里,摆放着张自忠生前穿过的西装、一条毛毯、一条马鞍毯。
“外祖父生前的贴身物件留下不多,部队送回来他行军时用的毛毯、西装,我们家人只捐献给了宜城。”车临说。
“这里的纪念馆修得最早,留存的史料也最为丰富。”宜城对张自忠将军的真挚感情,令车临感动。
车临说,每次来,不管是不是纪念日,都能看到有群众在外祖父的纪念碑前献花。
每年纪念日,都有学生在这里朗诵张自忠留下的书信。车临说,能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精神在宜城绵延。
“我母亲张廉云在去世前说宜城是心中一方热土,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车临说,一家人与宜城结下深厚感情,他还在宜城交到不少朋友。
张廉云去世后,当地政府在张自忠纪念园里为她留了一个坟冢。
“这是为了实现我母亲张廉云的愿望,她希望死后能永远长眠在她父亲殉国的地方,陪伴她父亲的英灵。”车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