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魏金锋
通讯员 张浩森 黄从高 甘建楼
“蝉茶是不愁卖的。几乎每位茶客品尝过紫金蝉茶后,都会立刻喜欢上它。”盛夏时节,紫金蝉茶上市了,河源市紫金县紫金客茶谷店铺内3000斤蝉茶被抢购一空,“都是还没采摘就被预订完了”。
今年春季雨水较多,采茶季比往年稍晚,3月底才迎来第一波春茶采摘。“没办法,下雨会影响小绿叶蝉出来‘干饭’,人工很难干预。”紫金客茶谷经理陈子玲介绍,去年斗记茶企产出成品茶10万斤,其中紫金蝉茶约占15%。今年企业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让更多人尝到这份大自然的奇妙馈赠。
一片小小的茶叶,成了富民强县的大产业。近年来,紫金县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在茶叶市场开辟出一条“小虫做媒、科技赋能、茶旅共生”的细分赛道,茶产业产值3年间从14亿元升至18亿元,更带动了全县2万多茶农走上致富路。
让小绿叶蝉“安居乐业”
在客茶谷茶叶加工坊里,茶青经历了一场“奇幻漂流”:萎凋槽里恒温恒湿、揉捻机精准控制力道、发酵箱模拟四季温差……“传统制茶靠老师傅手感,我们现在都是半人工半机械化,大幅提高紫金蝉茶良品率。”陈子玲介绍。
“蝉茶不愁卖,茶青还没采摘,就已收到几百斤的订单。”在中国蝉茶交易中心,客皇蝉茶的负责人廖洁丽表示,难点不在销售环节,而在小绿叶蝉身上。小绿叶蝉体长约3.3毫米,从卵期到若虫期完成1个世代要40—50天,一年可发生9—11代。而高端的紫金蝉茶,比如东方美人,需要七八成叶片被小绿叶蝉叮咬。小绿叶蝉的数量及“干饭能力”直接影响蝉茶的产量。
为什么一只小蝉如此重要?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讲师李丹告诉笔者,小绿叶蝉在取食过程中,唾液会注入茶树组织,干扰茶树正常的生理代谢,使茶叶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经过后续加工,就形成了紫金蝉茶独特的蜜香风味。这是紫金蝉茶能在“广东十大好春茶”“世界红茶大赛”等各大评比中斩获221项荣誉的关键。
近年来,紫金县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绿美紫金生态建设,为小绿叶蝉持续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李丹说:“我们与紫金县合作,攻关小绿叶蝉保护性释放技术,通过人工干预增加茶园中小绿叶蝉的密度,同时建立虫情监测平台,利用无人机和观测点收集数据,及时掌握虫情动态,让更多小绿叶蝉在茶园‘安居乐业’,为紫金蝉茶品质、产量提供持续保障。”
开发新品类拓展消费场景
“作为紫金蝉茶老字号,我们一直致力于产品更新,陆续推出了紫金蝉茶冷泡茶、茶酒、鲜叶萃取等新式茶饮。”祥发陈老茶负责人陈炯昌介绍,除了瞄准年轻客户群体,公司还研发了杯泡茶、茶片糖等适合展会、白领办公场景的产品,为进一步拓展紫金蝉茶消费场景、匹配更多细分赛道先行探路。
紫金县茶叶协会工作人员廖志勋表示,传统的卖茶方式往往与特定场景和人群绑定,在时间、空间、技能等方面限制了消费频率和人群覆盖面。依托现代工业技术,功能性茶饮、茶零食等新产品打破了这些限制。消费者能以更便捷的方式享用茶的风味和益处。不仅拓展了消费人群,更提升了消费频次,为整个产业带来增量空间。
在紫金县,像陈炯昌这样致力于茶产品创新的商家还有很多。他们将茶叶与美食相结合,打造紫金蝉茶宴,推出茶叶煎鸡蛋、茶叶爆炒牛肉等菜式,持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紫金蝉茶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当地茶农带来更多收益。
紫金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邓富明透露,近几年,紫金县作为“中国蝉茶之乡”,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在产业规模扩张方面,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种植面积从3.8万亩扩展至目前8.5万亩,其中标准化生态茶园占比超80%。
作为“广东三大名茶”之一,紫金蝉茶已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立体化品牌矩阵,实现差异化发展,品牌价值突破35亿元。
来茶山旅游还能学手艺
“来茶山旅游,不仅可以欣赏风景,还可以学一门手艺。”紫金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刘海洋介绍,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紫金县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打造“蝉茶之乡·甜蜜之旅”“红色紫金·蝉茶飘香”两条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线路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茶文化体验。
在茶山上,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紫金县优越的自然风光,还能参与各种茶文化活动,如学习茶艺,了解茶叶冲泡技巧;亲手制作茶叶,体验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还可以品尝以茶叶为原料的美食。
“当前,紫金客茶谷正在冲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陈子玲介绍,景区运营、配套不断完善,除了制茶体验坊、茶艺表演厅等,还设有茶产品展示长廊,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紫金蝉茶的历史文化。
近几年,紫金县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内核、产业为支撑的融合发展路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约82.9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8.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