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筑开幕,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嘉宾参会。当天,多个主题论坛举行,专家学者等围绕国际友好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两山”理论实践与创新、绿色金融等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政党圆桌对话会
7月5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政党圆桌对话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70余位来自加勒比国家政党代表团、老挝人民革命党代表团等的政党代表与中方有关人士齐聚一堂,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政党圆桌对话会以贵州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成果为案例,展现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分享绿色发展做法,促进国际务实交流合作。
在主题演讲环节,毕节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凌志以生动的案例与翔实的数据,阐述毕节市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感悟。贵州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部主任、教授刘涛以“从贵州流域治理经验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详细介绍贵州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法治框架、制度创新、区域协同、技术赋能等维度的系统性突破。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魏志龙以“贵州生态减贫实践:以贵州单株碳汇项目为例”为主题,阐述贵州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减贫事业紧密融合的创新性工程,展现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高儒学以“贵州民族生态智慧研究”为主题,挖掘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生态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特的文化视角。
在嘉宾对话环节,外国政党代表与主旨演讲专家、贵州省各部门参会嘉宾、贵州省社会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成员单位嘉宾积极互动,就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当天,与会嘉宾还观看了贵州省情宣传片。
本次政党圆桌对话会由省政府主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有关司局、贵州省委外办、贵州省委党校共同承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
7月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中亚等地国际组织代表,中央党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发展。
论坛以“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为主题,通过分享国际、国内持续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世界银行首席环境经济学家乔万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华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等,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
在成果发布环节,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案例集——《贵州“两山”转化典型案例集》发布。全书遴选30个典型案例,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综合示范“五大维度”,全面呈现“两山”转化的多元路径与地方探索。
在国际案例交流环节,5位国际专家通过交流发言,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生动实践。随后,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从政府治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绿色校园等方面,全面展示中国在践行“两山”理念方面的创新探索和显著成效。
论坛中,各位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径,分享全球绿色发展的典型经验,交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做法,为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智慧支撑。
“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主题论坛
7月5日,“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该论坛邀请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展开研讨,以赤水河等流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例,交流国内外多元化保护机制,探索流域生态友好发展模式,为推动全球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以《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与创新》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当前,生态补偿机制存在方式单一、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资金来源有限等问题。建议加快开展多元化补偿,推进建立基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补偿基金,推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
亚洲开发银行农业、粮食、自然与乡村业务发展分局处长萨纳斯·拉纳瓦纳聚焦“生态融资”作分享。他表示,亚太地区有50%至60%的资金投向自然相关产业,仅有20%的资金投入到自然融资中。应加快建立战略性生态区域作为示范区,完善生态融资制度,提升生态项目实施效率和透明度;动员私营资本参与自然融资,增加多元化资金来源;创新融资机制,实现生态融资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淡水保护技术总监卡洛斯·安德雷斯·罗格斯·普拉达以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流域为例,从多方面分享了淡水系统的生态补偿价值,以及设计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和创新举措;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向平围绕《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茅台实践》主题,分享了流域生态治理的“茅台路径”以及在共生、共治、共享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圆桌对话环节,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学者,以及贵州省水利厅、云南省水利厅、四川省古蔺县委相关负责人围绕“赤水河生态保护协同治理”主题,分享了各相关单位、各地在跨省、跨流域协同治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治理成效。
当天,论坛上还发布了《赤水河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2026-2030年)和《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
本次主题论坛由亚洲开发银行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水利厅共同承办。
“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
7月5日,“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该论坛探讨了绿色金融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如何发挥金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和政策创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当天论坛分为主旨演讲、成果发布、圆桌讨论等环节。在主旨演讲环节,世界银行首席环境经济学家乔万宁,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等6位嘉宾围绕“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作演讲。
在成果发布环节,多项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发布。理论成果方面,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发布《贵州省绿色金融发展报告》,全面总结评估了贵州省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并针对贵州12个绿色金融试点县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建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BIOFIN工作手册2024——为自然融资》,成为各国构建解决生物多样性金融难题的新范式。
实践成果方面,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布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和产品,通过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思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生物多样性保险产品,通过绿色保险业务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为推动生态保护提供风险保障。
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聚焦“创新的融资模式和各国的绿色金融经验”,分别作分享并展开讨论。
“加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绿色经济”主题论坛
7月5日,“加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绿色经济”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聚全球企业界代表、学术界权威专家及一线实践者,共同探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可持续绿色发展中的创新路径。
本次论坛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办、贵州大学承办,得到生态文明(贵州)研究院、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贵州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院、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旨在利用自然过程,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典型实践包括植树造林工程、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带来环境效益,还能创造显著的社会与经济价值。NbS在减少碳排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及提升应对气候影响的韧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次论坛希望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会聚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学者与实践者,深入探讨NbS的有效实施路径与规模化推广策略,加速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程,彰显其在平衡经济增长、生态保护与社会韧性中的潜力。
论坛设置了主旨演讲、圆桌讨论两个环节。主旨演讲环节系统展示了NbS在减少碳排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多重效益。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健、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专家委员会主席埃德娜、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建芳等嘉宾,围绕生态文化、海洋生态系统监测、肯尼亚茶叶生产中的自然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圆桌讨论环节,IUCN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肯尼亚茶叶研究所所长斯莉莲·切贝特·凯里奥、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专家委员会主席埃德娜、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程博凯等国内外专家聚焦“NbS的规模化推广”,共同探讨跨境合作、政策融合及创新融资机制等核心议题,并呼吁全球协同行动,推动NbS成为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
7月5日,“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商共议,为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言献策。
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国内外的法院院长、副院长、大法官进行了主旨演讲和交流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茆荣华围绕“司法服务美丽贵州建设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分享贵州法院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围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严格公正司法服务保障绿色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了浙江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朱玉分享了湖南关于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具体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介绍了重庆法院如何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长江上游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结合丰富案例,分享了司法服务保障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中国实践;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叶青重点讨论了“双碳”目标下,认购碳汇规则的司法完善;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主席、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桑顿,分别围绕“法官角色与三重地球危机”“气候诉讼的最新趋势”进行分享。
在实践交流环节,来自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还围绕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推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实践经验。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大法官阿伊莎·马利克、南非最高法院大法官南比塔·丹布扎也通过线上视频方式介绍了当地的实践探索。
在经验分享环节,香港城市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法学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围绕“生态环境立法与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中国政策实施型气候司法的实践与展望”“生态环境司法的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以及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协办。
“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主题论坛
7月5日,“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主题论坛举行,来自10余个国家近20个国际友城、友好组织的外宾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
论坛举行了国际友城签约仪式,贵阳市与老挝凯山·丰威汉市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与莫桑比克加扎省希布托市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随后,举办了“友城乐购·乐游”跨境电商项目发布仪式、贵州省国际友城“留学贵州”项目启动仪式等。
论坛上,国际机构、友好组织负责人等以“绿色发展与转型最佳实践”“绿色产业合作与创新解决方案”为主题作演讲并分享相关经验。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凯恩在发言中指出,在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最佳实践探索之路上,唯有携手强化合作方能有效应对重重挑战。韩国忠清南道行政副知事朴贞柱围绕碳排放展开深入探讨,为解决碳排放问题提供多元思路。老挝科技和通信部副部长、老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赛萨纳表示,希望以中老铁路为纽带,大力推动更多绿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
7月5日,“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举行。
论坛邀请来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中国地质科学院等业界嘉宾出席,通过主旨演讲、高端对话等环节,围绕“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在具有全球价值地质遗迹方面推动引领地质科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贡献”“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在国际交流合作和推动地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地质遗迹资源服务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管理的积极作用”“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创新模式探索案例”“‘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的价值意义”“地质公园保护与发展、自然与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案例”等议题,共同探索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路径。
论坛上,贵州省林业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同时,发布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精品研学线路、《诗画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以及《“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全球价值共识》,为全球地质公园保护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中国自2004年参与创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来,已建成49个世界地质公园和281个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居全球首位,彰显了中国对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的大国担当。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主办,贵州省林业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承办。
记者 庭静 王涛 黄菊 张梅 田一郦 梁婧 刘云嵩 杨雪梅/文 梁超 周永 杨才江 张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