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23日讯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婉琼 通讯员 黄金凤 实习生 洪韦诗 文/图)连日暴雨,随着泉州市区中山南路改造提升工程施工接近尾声,在中山南路百年骑楼屋檐下,数百只造型各异的滴水兽齐齐“开工”的画面,再次成为雨中一道别致的景观。
现场:小兽“吐水” 雨水如注
7月21日,随着雨势渐强,连绵的雨水在骑楼顶部不断汇集,并迅速涌向屋檐边缘,随后雨水从鳌鱼、狮子等形状的滴水兽口中喷涌而出,在空中形成水柱。从远处望去,同一屋檐下多只滴水兽齐齐“发力”,宛若一道道小瀑布整齐排列,不少市民在躲雨间隙,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独特景象。
滴水兽“吐水”(顾路田 供图)
福建省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人员郭远城介绍,此次中山南路改造提升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两侧骑楼屋檐处残缺的234只滴水兽进行重塑,其中212只采用水泥堆塑工艺制作,其余22只在灰塑的基础上用瓷片贴饰,色彩更加明艳动人。重塑的滴水兽以鳌鱼、狮子等传统吉祥图腾为主,延续古人祛灾纳福的祈愿。历经修缮后,中山南路两侧建筑的滴水兽总数达到984只。
作用:疏导雨水下漏 避免侵蚀墙体
那么,滴水兽在闽南古建筑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滴水兽的主要功能为疏导雨水下漏,将雨水通过镶贴在屋檐处的滴水兽,从屋檐向墙外排出,延长了雨水下落的距离,避免墙体被雨水侵蚀,起到保护屋面和外墙的作用。”福建博龙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士介绍,通过的滴水兽的造型设计,将分散水流集中导向,雨水成束落入地面明沟,形成“立体排水网”,这一原理与现代排水系统的“定向导流”理念不谋而合,彰显了古人的匠心智慧。
采用水泥堆塑工艺的滴水兽
采用剪瓷工艺的滴水兽
此外,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滴水兽也承载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色符号,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