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姣姣 通讯员 周芳
“没想到家乡这么惦记着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我也一直想为家乡发展尽一分力!”日前,谈及家乡的关怀,修武籍人才苏亮亮话语间满是感动。
苏亮亮在杭州创办智能科技公司,是人工智能、智能照明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场发生在杭州的“敲门拜访”,正是修武县持续用心构筑人才“小气候”的生动写照。
今年年初以来,修武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人才服务专项行动”成为今年的主线,通过建立人才联席会议和专员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协同,有效破解人才工作“小城困境”。
“一个月内,县里帮我们招了63名技术骨干,解了三期项目落地的燃眉之急!”修武县华芳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赞不绝口,直说感受到了速度和温度。
紧扣县域发展脉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修武县充分运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春风行动”等平台,创新实施“线上直播带岗+线下专场招聘”。同时,主动走出去参加高校“双选会”,招引优秀人才。
坚持以产引才聚才,修武县针对企业产业技术需求,积极推进与各高职、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签订产学研协议。修武经开区成功引进河南省科学院10.5亿元电子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带动筹建30余人科研团队入驻的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中心。县科技局成功申请“科技副总”入企“精准把脉”,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蓄力。
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引才渠道,更通过靠前服务、用心服务,让每一位人才感受到修武的诚意,真正愿意扎根这片热土。
深知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道理,修武县更是以乡情为纽带,柔性借智,依托修武籍在外人才资源,积极搭建共建平台,不断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接修武籍招才引智大使薛志恒在家乡成立志恒医学成长发展基金会,持续选派青年医疗人才进修深造;邀请中国赛艇协会市场委员会委员邱巍参与云台山水库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共建,并选拔学员到省队试训;发挥好县文旅发展顾问和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申世辉教授影响力,修武田坪乡村书画院及写生基地建设正加速推进,着力打造全国艺术研学新地标。
引进与借智固然重要,但深耕本土、培育内生人才力量更是长久之计。
在卫生医疗领域,修武县人民医院依托河南省三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组织一线医护人员进修深造。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聘请省级专家名医到修武县开展基层带教和技术合作,真正实现了“省级资源县乡享、优质医疗家门口”的民生愿景。
在“三农”领域,修武县科技局选派39名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孵育“土专家”“田秀才”300余人。
在文化旅游领域,修武县文广旅局发挥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影响力,积极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创新“非遗+”模式,搭建产学研平台,先后培育绞胎瓷骨干人才85人,带动超千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8万元。
人才在各领域破土拔节、茁壮成长之时,修武县以精耕服务沃土让引育成果持续迸发活力。
每月由修武县人社局、修武县商工局等单位召开的人才联席会议,集中为企业破解要素保障问题,成效斐然——15家企业挺进2025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行列,2家企业更是成为首批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每周雷打不动的“人才大走访”活动更是让服务触角深入一线,半年来高效办结各项服务事项82件,办结率100%。
而聚焦青年人才打造的“人才之家”平台,则通过“成长课堂+特色活动”模式,让业余生活多姿多彩。绞胎瓷、太极拳、烘焙等10类课程人气爆棚,“520青年人才联谊活动”更成为年轻人学习充电、结交挚友、提升素养的温馨港湾。
“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真正融入了修武。”青年人才杨玉笑着说。县总工会依托“聂如意劳模红娘工作室”,一年时间内促成25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才安心又安家。
从春风行动火爆招聘到柔性借智平台搭建,从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的坚实足迹,到“人才之家”里洋溢的青春笑语……修武县用心营造的“人才小气候”,正以其温度、深度和广度,汇聚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