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溪“东北抗联英烈专题事迹展”部分展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东北抗日联军不惧强敌的威逼利诱,率先举起抗日大旗,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东北大地,遍布抗联将士的坚毅斗争足迹,满载着他们的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东北抗联将士以赤诚为民的情怀、坚贞不屈的意志、英勇顽强的斗争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廉洁史诗。回顾东北抗联十四年的艰苦斗争史,深挖东北抗联精神中的廉洁基因、赓续传承好这一红色血脉,对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中有哪些廉洁基因
廉洁基因是构成廉洁文化传承和演变的基本单位,是共产党人永葆清正廉洁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遗传因子”,它深深植根在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在世代延续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共产党人。
一心为民是共产党人融入血脉的不变底色。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为民谋利则是我们党赢得民心、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中,抗联将士秉持一心为民的情怀,哪怕缺衣少食、身处困境也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赵尚志将军向百姓借用物品,必须留下远超物品价值的银元或欠条。抗联将士坚持造福百姓,每次战斗胜利后,除没收敌伪财产和军用物资外,还把缴获的生活物资分给贫苦群众,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和深深爱戴,一些青年主动加入抗日队伍。就连日伪档案都记载,抗联部队“在转移时向当地居民支付了宿舍费和伙食费等,给其留下了好印象”。可以说,东北抗联将士用为民之举筑牢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抗战奇观。
舍己为公是共产党人浴火淬炼的政治品格。舍己就是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把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个人的利益之上;在两种利益发生抵触的时候,坚决地服从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公就是强调共产党人严格秉持立公心、用公权、办公事、尽公责的原则要求,以“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精神境界防止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腐败行为。无论是赵尚志“掌管大量物资却不贪图一钱财物”,还是赵一曼“变卖自己金镯子购买枪支用于支持游击队”,都体现了抗联将士们坚持“公”字当头,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之上的品格。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理想追求。
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一贯坚守的道德情操。俭则廉,奢则贪。只有从俭朴做起、保持朴素作风,才能始终树立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形象,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李兆麟将军让战士们优先给伤员做棉衣,自己则往破旧的单衣里塞进干草御寒;杨靖宇将军的棉衣上打满了补丁,棉花露在外面就用麻线捆紧,却始终拒绝战士们给他换件新的;赵尚志率部行军时,把战马让给伤员,自己穿着露脚趾的草鞋在雪地里跋涉……抗联将士于困境中坚守清贫、淬炼身心,将艰苦朴素作为自己的“精神铠甲”,不断汇聚起战胜严寒和突破围剿的不竭力量。如今,我们强调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从内心深处树立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准则,自觉养成俭朴之风。同时,也要时刻警醒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日常生活严起,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的价值准则。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和为政之要。抗联将领虽身居高位却严以律己,从不搞特殊化。1935年冬,面对敌人严酷的物资封锁,抗联将士得不到基本的粮食和冬装供应。有人给杨靖宇赶制了一件皮大衣,他却严肃地说:“做这件衣服的成本,可以做三套或四套棉衣,那就可以解决三四个同志的困难,你们为什么要特别为我做件皮大衣呢?”后来,这件皮大衣被他送给了一个身体虚弱的同志。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为普通战士作出表率。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抗联战士都不会随意进入群众家里;在饥饿不堪时,即使遇到无人看守的庄稼地,也不去拿一粒粮食。正因如此,群众才真正把抗联将士当作亲人来对待。
东北抗联廉洁风范是怎样形成的
东北抗联将士在艰苦环境中严守纪律、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光辉风范,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
在坚定信念中锚定廉洁坐标。古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1931年东北陷入危难之际,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宣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怀着这样的初心使命,一大批共产党人深入抗日救亡第一线,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赵尚志单目失明依然策马冲锋在前,陈翰章被挖去双眼仍高呼“死也不当亡国奴”,赵一曼在狱中饱尝酷刑始终不透露党的机密……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动情地写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他们全是为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在这种为正义、为理想、为信仰而战的精神激励下,东北抗联将士无惧敌人异常残酷的威逼讨伐,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挑战,用热血和生命践行忠于党和人民的终身誓言,让这种志洁行廉的精神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升华、永放光芒。
在严守纪律中夯实廉洁根基。纪律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严明的党纪事关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事关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东北抗联自创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工作,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彰显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制度体系。1933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颁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暂行规则》,明确了“烧杀人民者枪决”“打骂人民者按情形轻重开除或警告”等纪律。此外,抗联还制定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各种纪律详则草案》等,进一步向抗联将士严明革命纪律,对于违反纪律的情况,无论是谁,都依法严惩,决不姑息。1941年,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给野营游击部队全体同志的信中明确指出:“破坏纪律就等于破坏战斗胜利的条件,而危害自己的军队,所以每个革命的战士(包括自上至下一切人员)都应该自觉自动的遵守纪律,任何很小的破坏纪律的行为,都为革命军队所不许可的。”东北抗联战士李桂林就曾回忆,一名战友由于私自拿了群众一双胶皮鞋而被处决。正是因为执行了钢铁般的纪律,东北抗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在以上率下中引领廉洁风尚。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既是传承廉洁基因的组织者、推动者,更是带头者、先行者。在东北抗联,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等重要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共产党人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李兆麟在行军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吃的让给伤病员和年老体弱的战士。东北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厂长裴成春面对粮食紧缺的情况,带头组织全体人员剥树皮、挖野菜充饥,而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伤员。抗联将领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为战士们树立了榜样;战士们自觉将纪律内化为坚不可摧的信仰防线,外化为令行禁止的行为准则,最终锻造出战无不胜的抗日铁军。
如何赋予廉洁基因新的生机与活力
赓续廉洁基因,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方面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另一方面把握新的时代特点、直面新的实践要求,赋予廉洁基因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教育引导为重点,夯实廉洁意识。总结提炼、科学阐释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廉洁元素和廉洁故事,将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将东北抗联廉洁事迹、廉洁精神的学习有机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将之作为党性教育、纪法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利用各类红色教育基地,经常性开展实地参观学习体验。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教育策略,既要抓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重点领域、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使授课内容贴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际,也要把握青年党员的思想特点和廉洁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抗联路”廉政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真正在学思践悟中传承廉洁基因。
以文化浸润为抓手,涵养廉洁风气。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注重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引导党员干部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大力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让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建设和弘扬廉洁齐家的家风文化,鼓励领导干部向抗联将领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自觉在大是大非和各种诱惑面前站稳立场。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充分运用AR、VR、5G、云技术等新技术,依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搭建东北抗联廉洁文化“云展厅”,形成东北抗联廉洁文化“媒资库”;以东北抗联廉洁故事为素材,打造一批相关主题的影视、音乐、综艺、动漫、短视频等现代文艺作品,助推廉洁基因融入日常生活,向社会广泛传播。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